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英法对决双方首发阵容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这是冷兵器时代和热武器时代的碰撞,很明显,最后是热武器时代获胜了,你想一个有着散弹枪的士兵对战十个手拿长毛的士兵,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明显的。这与清军的英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主要就是科技之间的碰撞失败了而已。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段历史,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在是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的条约了,而革新的成功也是建立在被别人一步一步的攻陷的基础上的。就是中华民族被别人打怕了,才不断的革新自己,不断的学习西方的武器和科技,不过清政府只学习科技,但是后来的革命还学习了西方的思想罢了。
而这次的八里桥战争的失败也算给清政府上了一课,让他们知道自己在闭关锁国的时候,别人已经发明出来枪械这种很厉害的武器了,不然等别人都发明原子弹了,我们还在冷兵器时代那就太可怕了。而这次战役也使得那些封建的官员不得不去学习西方,这就大规模展开了洋务运动。
八里桥之战,由当时清朝最强悍将军僧格林沁率领的3万清朝精锐骑步兵,与英法联军的8千人作战。别说当时的士兵不勇猛,清朝的士兵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这也算是英国人给予清朝士兵的承认。
但是就是这种勇猛才导致他们送命,毕竟对战热武器,只有勇猛是没用的,在这里,勇气和无畏没有任何用处。僧格林沁的军队表现得越勇敢,冲杀的次数越多,他们也就败得越厉害。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八里桥决战中的骑兵对决
一直以来,国人总认为清军在八里桥之战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武器落后,自从三十年前,**《火烧圆明园》放映后,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只能收获绝望和耻辱,如果是传统的白刃近战,那结果将完全不同。
? 但事实却不完全是这样的,如果查阅过作战双方的史料就会发现,武器落后只是失败的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在这场战役中,冷兵器仍占了很大比重,骑兵至始至终扮演了主角,清军与其说是被联军的炮火轰垮的,还不如说是被骑兵的马刀砍废的。
此战,清军统帅是科尔沁亲王增格林沁,所辖总兵力约23000人,包括他亲自率领的17000余人和副都统胜保率领的5000京营,其中,他亲率的17000人里有将近10000人是来自察哈尔的蒙古马队,这是清军的王牌,被咸丰帝称为大清的“长城”。清军的主要装备是复合弓和鸟枪、抬枪以及腰刀和长矛,清军还拥有大量火炮,虽然如今无法知晓其确切数量,但根据战后联军的说法是“非常多,比联军火炮多得多。”
英法联军统帅是法国老将孟托班,英军指挥官是格兰特中将,总兵力约8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其中骑兵约1500人,由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印度骑兵和北非骑兵正是当年德里苏丹国骑兵和埃及马穆鲁克骑兵的后裔,这是在蒙古鼎盛时期仅有的击败过蒙古铁骑的两支骑兵,他们将在六百多年后再次与他们祖先的对手交锋。联军的主要单兵装备是前装燧发线膛抢,其中法军装备的米涅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前装线膛抢,英军装备的恩菲尔德步枪也是当时的顶级步枪。联军炮兵主要装备的是前装滑膛拿破仑炮和后装线膛阿姆斯特朗炮,以及大量康格里夫火箭。
大战开始前,双方已经爆发过几次大规模前哨战。联军在北塘登陆后立即直插北京,而京津一带的原野上正是骑兵的理想战场,所以联军在进军途中不断遭到清军骑兵的骚扰。
1860年8月12日,3000蒙古骑兵袭击了一支700人的联军,联军立即组成对付骑兵的空心方阵,用火炮阻击清军不让他们靠近,同时派出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的300骑兵进行反击。蒙古骑兵立刻散开,用传统的游击骑射战术对抗英国骑兵。但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英国骑兵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骑兵,他们依仗战术和马匹的优势以及精湛的白刃战技巧以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蒙古骑兵,并使他们遭到重大伤亡。战后一名参战的锡克骑兵轻蔑地说:“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
1860年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骑兵遭遇大队蒙古骑兵,凶悍的北非骑兵仗着阿拉伯骏马的速度优势迅猛突击,蒙古骑兵根本来不及拉开距离实施游射就被迫与西帕希骑兵陷入对砍,乘着阿拉伯马手持大马士革弯刀的西帕希骑兵在马匹、战术、军械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结果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
1860年9月18日,英印骑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骑兵,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线型队列展开突击,蒙古骑兵被迅速击退。
1860年9月21日,联军进逼八里桥,决战就此展开,清军首先开炮,但大量火炮没有得到很好地组织和指挥,而是各自零星散射,根本没有对联军形成有效杀伤。据联军观察,大量炮弹从头顶飞过,几乎没有命中任何目标。炮击结束后,僧格林沁指挥清军分三路向联军发起突击。而联军炮兵在有效组织和指挥下的集火射击给清军造成重创,连胜保都被炸伤而不得不后撤。联军施放的火箭使没有受过热兵器时代严格战场训练的清军马匹受惊四处乱窜,冲乱了己方阵型。
增格林沁不愧是一员战场经验极其丰富的战将,在火力远不如对手,战场局势严重不利的情况下,他敏锐地找到了敌方的薄弱点,即英法两军的结合部,并且发现了联军主力是南面的法军,于是指挥骑兵由西向南,朝结合部勇猛穿插,试图割裂联军,包围联军主力。如果成功,联军将被分割包围,清军就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吃掉其一部,至少也可以迟滞联军进攻,为谈判争取条件。但是很不幸,在联军骑兵的强力反击下,蒙古骑兵再次被击溃,失控回窜的马匹冲踏后面的步兵阵型导致全线崩溃,此时增格林沁已经无力回天,被败军裹挟着一路溃退而去。
此战清军伤亡万余而联军阵亡仅十余人,蒙古骑兵尸山血海地惨烈却换来一个可悲又可笑的结局。法国国会准备授予孟托班“八里桥伯爵”荣誉时,遭到了议员们的嘲笑,他们认为那根本不是战斗,孟托班不配获得这一称号。
从战斗过程看,武器的落后的确是导致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清军更多的败在了战术思想、组织指挥、训练水平等方面。
十九世纪的线列战术是近代最先进的战术,列强们无论在海战还是陆战中都严格执行这一战术。步兵通过严密的线列阵型可以有效抵御骑兵的冲击。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93步兵团那条著名的“细红线”。他们以坚强而严整的线列挡住了哥萨克骑兵排山倒海般地突击,赢得了"The Thin Red Line"的绰号。
线型阵列的编组对士兵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排队枪毙”的严酷局面下,每个士兵都要有死在自己的位置上绝不后退半步的决心和勇气,这有赖于平时的严格训练,只有在有着优秀管理制度,拥有完整条例条令,得到良好组织指挥的部队里才有可能实施这种训练,在晚清那种腐朽制度下的腐败军队里是不可能做到的。
19世纪骑兵与古代骑兵的最大不同就是作战时不再完全依靠单兵的骑射能力和白刃格斗能力,而是排成层层密集的线列,不惧矢石地实施反复突击。这样的骑兵单兵能力也许不如古代游牧骑兵,但排成线列后就形成了一个铁拳,原始游牧骑兵的散漫阵型根本无法与之对抗。英法骑兵在世界各地的殖民过程中,遇到过许多以强悍著称的土著骑兵,但从来没有一支土著骑兵能战胜英法的线列骑兵战术。拿破仑说:“2个马穆鲁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骑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穆鲁克骑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能战胜300个马穆鲁克骑兵,1000个法国骑兵绝对能战胜1500个马穆鲁克骑兵。”这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统帅对近代骑兵与古代骑兵差别的认识。
但是将骑兵排成线列对马匹的选育和训练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只有依托近代国家体制和工业化国家的能力才能做到。如果队列里马匹的体格和速度参差不齐,士兵的武器不是统一的制式化装备,那么在高速突击中,队列将无法保持,士兵的战术动作也无法统一,队列的威力也就无从发挥。如果马匹没有受过良好的战场训练,那么在炮火震耳欲聋的战场上就会受惊失控,甚至威胁己方阵营。
在八里桥参战的蒙古骑兵乘用的蒙古马耐力好,耐粗饲,适于长途奔袭,但体格小,速度慢,“悍威”差,战场训练更是远不如英法骑兵的马匹,在八里桥这个近距离正面对决的战场上,这种劣势就更加突出了。蒙古骑兵都是从牧民中临时征召的,虽然有着骑射天赋,但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组织意识差,战术思想原始,他们仍然采用祖先的游射战术,不与对手近战而是通过运动中的弓箭射击来消耗对手。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次他们的敌人不是像他们一样各自为战,而是排成线列猛冲而来,更没想到的是经过近代技术培育的马匹速度如此之快,在他们还没有各自散开实施游射时已经被咬住了。北非骑兵和旁遮普骑兵本来就是性情凶悍的骑手,再经受欧洲的战术训练后更是如虎添翼,在战术执行能力和个人格斗技巧上都彻底压倒了蒙古人,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对决尤如老鹰捉小鸡一样毫无悬念 。
所以清军八里桥之战的失败绝不仅仅是武器的失败,而是思想与体制的失败,是古代国家面对近代国家的失败。清军即使拥有了与联军一样的武器也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三十多年后的甲午战争用更惨痛的结局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只有以开阔的心胸面对世界,与时俱进,始终傲立在历史的潮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时,英法联军40万大军撤退时,为何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撤退,这场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之后的反攻欧陆留下了大量的火种。之所以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希特勒并不想和英国彻底撕破脸皮。其次就是希特勒过分的相信了戈林的空军。最后就是希特勒对当时的形势没有进行正确的估计,也确实没有想到英国的动员能力。所以这次敦刻尔克大撤退成为了日后德军失败的重要诱因之一。
首先就是当时的希特勒并不想和英国彻底撕破脸皮。希特勒认为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和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打击东方的苏联,所以希特勒并不像和英国撕破脸皮。而且德国的海军并不强大,只有潜艇部队比较强大,没有直接登录英国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希特勒想要劝降英国,让英国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和盟友,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一心一意的对苏联发动进攻。
其次就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德国的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拍胸脯保证只需要德国的空军就可以对海滩上的英法联军进行消灭。事实上希特勒在劝降英国无果之后,真的相信了戈林的保证。为了防止误伤德国的陆军部队,希特勒命令陆军部队停止了前进。但是最后的事实证明戈林的空军根本没能将整个英法联军彻底消灭,事实上在英国空军的干扰和截击下,德军甚至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
最后就是希特勒没有预料到英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毕竟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忙于对运输舰队进行护航,或者在进行反潜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营救陆军部队。所以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除了部分轻型军舰之外,大部分负责撤退的船只都是英国民众的渔船和商船,甚至还有一些私人游艇。
美国为什么要联合英法攻击叙利亚
当地时间13日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所谓“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已联合英国和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实施精准打击。随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分别宣布加入了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行动。
△4月14日,法国空军战机从机场起飞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视觉中国)
在美英法对叙动武后,叙利亚当地时间14日凌晨,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报道称,叙利亚已经展开应对,并将美英法的行为称为对叙利亚的侵略。
俄方回应称,美英法三国军事打击叙利亚是对国际准则的践踏,对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犯,俄罗斯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俄方呼吁紧急召开联合国大会,讨论美国及其盟友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的行为。
△4月14日,大马士革,叙利亚政府军对英美法军事行动作出反击 ?(视觉中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已下令美军“精准打击”叙利亚。英国和法国共同参与这场军事行动。
事实上,近期阻止西方对叙动武的行动一直在开展。联合国安理会此前有关叙利亚化武事件的三项决议草案均未能通过。俄罗斯指责美国不关心化武问题的真相,只将化武作为进行军事行动的借口。
国际禁化武组织(OPSW)调查专家已经获得叙利亚签证,并将于14日正式开始对疑似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展开调查。然而,调查还没推进,美国已下令动武。
△当地时间13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美军“精准打击”叙利亚?(视觉中国)
动手时机耐人寻味
美匆匆动手,背后有几方面动因。
一旦国际禁化武组织开始调查,美国恐怕因此错失动手的窗口期。调查结果很可能相对平衡、中立,美国无法获得对叙动手的道义制高点。
同时,叙利亚战场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国防部表示,叙利亚政府军已完全夺回大马士革郊区东古塔地区,此前发生所谓“化武攻击”的杜马镇已升起叙利亚国旗。叙利亚政府军的胜利意味着叙现政权的巩固以及俄罗斯和伊朗的获益,美在中东棋局上又输一招。
△资料图:4月12日,网上视频显示,杜马民众在挥舞叙利亚国旗 (视觉中国)
美国政府还有满足国内政治需要的考虑。2017年4月,美国军舰对叙利亚沙伊拉特军用机场发射了59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美方称,叙政府军此前从该机场发动一起化武袭击,因此采取行动摧毁叙利亚储存在此的化武库存。此次攻击在美国国内得到良好反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调查表明,有57%的人赞成美国对叙利亚的空袭,只有36%的人反对。特朗普本人的支持率也因此骤然提升。当前再次对叙打击,可转移民众对于“通俄门”等一系列事件的关注,并为今年的中期选举加分。
△资料图:2017年4月7日,美军发射导弹打击叙利亚空军基地。(视觉中国)
英法加入各有算盘
伴随英国发生俄前特工斯克里帕尔中毒案,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对峙再掀高潮。西方对俄防范敌意进一步提升。英国支持美国打击叙利亚,加强西方对俄罗斯的整体压力。法国则致力于塑造自身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巩固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美希望西方在叙利亚问题上保持“团结”。
△4月1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会议。(视觉中国)
美要以最小代价争取最大成果
美军方透出信息,打击计划“已经完成”,不会无限发酵。美国希望通过军事行动对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支持,迫使俄罗斯做出妥协,转变美目前在中东处于相对劣势的局面。同时,美国借军事行动向地区国家展示美战略目标和信心,为下一步战略调整打下基础。
与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军事对决不符合美国总体利益。点到为止,见好就收,进行观察后再做考虑。
△当地时间13日,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将军在五角大楼出席发布会。
好了,今天关于“英法对决双方首发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英法对决双方首发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