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表”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真正的“襄阳之战”始于公元1235年,持续了38年,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统帅鲁投降。其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陷和收复,再失陷和收复,为的就是争夺这个军事家的必争之地。南宋和蒙古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使用了当时所有的先进武器。双方伤亡人数超过40万,真实情况远比《神雕侠侣》年的“襄阳之战”惨烈。
襄阳、樊城,地理上“跨荆襄,控南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襄樊与龚凡之间曾发生过200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可见襄樊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襄阳之战”是元朝消灭南宋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襄阳之战,宋军巧妙运用地形优势,成功阻止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武器投石机的猛烈进攻,迫使蒙古人最终找到了阿拉伯武器专家,提高了投石机武器的攻击距离和精度。最后襄阳守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投降。
“襄阳之战”是世界兵器改革史上的奇迹,也是汉人战争史上的奇迹。毕竟当时的蒙古军队所向披靡,“襄阳”“钓鱼城”之战之激烈,天下罕见。
公元1235年,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宋蒙同盟关系随即破裂,宋蒙战争开始。
应该说,南宋联合蒙古人灭徐金国是最大的错误。没有徐金国的制衡,无疑是消灭了徐金国之狼,却养肥了蒙古之虎。于是,蒙古军队集结了50多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宋朝,终于开始了灭宋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
其中,窝阔台三皇子库阔率领的中路军,将战线指向南宋军事重镇襄阳。
当时襄阳守备司令是南宋镜湖绥靖司令赵范。不幸的是,赵范的下属有一个由士兵组成的“柯敌军”。
赵范虽然打仗很勇敢,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贪杯好酒。于是,蒙古军乘赵范醉酒之机,以内线身份‘夺敌’,以‘夺敌’打开城门,将蒙古军引入襄阳城内,导致襄阳失陷。
襄阳失陷,是民族英雄岳飞光复以来的第一次失陷。这次陷落导致了30万石粮食和24库精良的武器装备,战略失败更惨,因为直接威胁到了国都临安。襄阳失陷后不到一年,南宋北京西南一府八州七州军全部失陷。
南宋朝廷生死关头,战局被两人扭转。孟珙,南宋名将,蒙古中路军总司令,一举成名。
孟珙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
孟珙的军队是当时南宋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与蒙古军队打了三次胜仗,最终像岳飞一样收复了襄阳和樊城。另一个是蒙古军队中的中路军教头库库赤,1236年秋突发重病去世。虽然孟珙收复了襄阳,但由于蒙古军破坏了襄阳,襄阳已经成为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所以孟珙不得不放弃襄阳。
君十一年,镜湖绥靖统制代理人李增波认为襄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绝不能放弃,于是请求朝廷派兵一万五千
157年,在清除了所有政敌后,蒙古人决定再次出兵攻打宋朝。
这一次他和忽必烈亲自领兵,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他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死在了战斗中。
蒙古军队仍然分三路,但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蒙哥率中路猛攻四川。忽必烈率领的东路军避开襄阳,直奔鄂州,而蒙古军的西路军则绕过云南大理,准备战略迂回。孟戈在四川钓鱼城意外身亡,导致蒙古人攻宋计划破产。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大汗的位置而仓促撤军,而襄阳这个战略要地则成功避免了战争。
当然,在《神雕侠侣》年郭大侠和蓉儿不会发生事故。蒙古大汗蒙哥不是死在神鹰大侠杨过手里的。真正杀死他的是川军里的一个无名英雄。
1251年南宋朝廷再次收复襄阳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襄阳成为城高、潭深、军需充足的军事重镇。在这十年中,继孟珙之后,另一位镇守襄阳的统帅是吕文德。
除了军事才能之外,吕文德与南宋奸臣贾思道的勾结是其成为镜湖地区重要军事集团的最重要原因。吕文德主政襄阳后,对汉奸贾似道阿谀奉承,打击不听他号令的异己。正因为如此,很多将领为了自保,向忽必烈投降。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珙的爱将刘正,他在看到其他将军被打死后向忽必烈投降。他率领的水师是南宋最有朝气的水师,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也有了日后争水的资本。为了表示忠心,刘正向忽必烈提出先取襄阳,后攻临安的策略,最终被忽必烈采纳。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苏为总指挥官,刘正为副指挥官,率领蒙古军队和投降蒙古的南宋水师进攻襄阳,襄阳最后的防御开始了。
南宋得知襄阳被围后,迅速下令从四川、淮北等地抽调援军增援襄阳:
荆湖绥靖制度的代表、襄阳知府陆几次主动出击,试图打破蒙古军的围困,但都失败了。
1969年3月,两淮统帅张士杰率军救援襄阳,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与蒙古水军打了一场大仗。张士杰被向蒙古军队投降的刘正击败,被迫撤退。
抵达四川安抚和控制局势的夏贵,利用春水暴涨的汉江,用战船将粮食、衣物等物资送入襄阳。
同年六月,荆、鄂两省总司令唐永建,战出襄阳城。结果战败被俘投降。
同年7月,夏贵率5万援军,3000战船再次增援襄阳,却被蒙古军凶猛地阻挡在长江沿岸的堡垒里,援军失败。
至此,15万大军在南宋五年八次救援襄阳都失败。169年12月,吕文德驾崩,元军趁机攻占樊城,威信扫地的襄阳无可奈何。最终,当守军鲁在没有粮食、没有援军,城墙又被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武器投石机摧毁的情况下,于1273年2月率军投降,襄阳战役于秋季结束。
关羽指挥的“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擅自发动发动还是刘备授权?
几个个问题的探讨 1. 是关羽擅自发动了进攻襄樊的进攻吗?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的这次进攻不是刘备安排和部署的,而是他自己的擅自行动。根据是: 在史料对关羽的历次作战行动的记载中,除这一次外,均使用了刘备“遣、留、使”等派遣的动词。比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还小沛。”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为留营司马,……。”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关羽守下邳。”“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三国志关羽传:“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而这次进攻,没有任何刘备派遣的记载。例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三国志先主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 三国志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我分析,这并不是史料遗漏了动词,而是关羽并没有得到刘备的指令,是擅自发动了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 关羽为什么要突然在这个时候擅自进攻魏国的襄阳和樊城呢?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原因了。但我们可以根据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以及其所处的位置和实力进行分析,从而大致推断出其擅自进攻襄樊的原因。 第一, 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是比较自负和骄傲。由于刘备率领大军刚刚打退了曹操,占领了汉中,许多将领均在此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比如:黄忠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飞在巴中击败了魏将张郃,马超、赵云也跟在刘备身边不同程度的立了不少功。而关羽作为刘备的第一大将,却数年来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虽然刘备在封官时仍把关羽排在将领中的第一位,但以关羽的秉性,必定要立下超过黄忠等人的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无愧于刘备第一大将的名号。 第二, 关羽可能也将进攻计划报给了刘备,但是刘备当时正忙于准备称汉中王以及分封功臣、整顿内务和稳定益州的许多工作(因为益州、汉中都是刚刚占领,人心不稳),加上汉中争夺战打了一年半,部队非常疲劳,不想马上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没有批准关羽的行动计划。这也是后来刘备为什么一直不对关羽进行增援的原因之一。一则,刘备对关羽在他刚称王的时候就不听指挥而擅做主张比较生气,又相信关羽能够很快打赢这场局部战役,所以在长达6个月的战役期间,刘备既没有从四川派一兵一卒增援关羽,也没有指令距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孟达等人沿汉水南下援助关羽,结果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第三, 虽然没有刘备的批准和援助,关羽认为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荆州地区打赢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而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北面的襄阳和樊城。东面的孙权,虽然关羽看不起他们,但是毕竟还是盟军。而西面、南面均是自己的地盘。如果占有襄阳和樊城,那么就完全控制了汉水流域,并与上庸、房陵等地的刘封军连为一体,为今后进军中原占领了极好的出发基地,在战略格局上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不知道一开始关羽是否就准备攻占襄阳和樊城,或者仅仅是打算向北进攻消灭一些魏军壮壮面子。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关羽只是在于禁军被水淹覆灭后,才决定趁势攻占襄樊的,结果越陷越深。 第四, 襄樊的曹军并不是很强大,曹仁、吕常等人率领的部队不超过1万人(各有数千人,合计约7~8千人左右),而关羽能够使用的进攻兵力为3万人,同时还有水军。他认为:他的威名在曹军中是比较大的,加上曹操在汉中刚刚失败,必定比较害怕他关羽的部队。或许曹操也会采取如汉中一样的方法,即放弃襄樊。这样关羽就可以立下以孤军独自夺取襄阳和樊城重镇的大功了。而后来曹操也确实差一点就被关羽的攻势逼迫的向北迁都,而曹仁也险些就放弃樊城北撤。关羽的这一战略险些成功。 2. 参加襄樊战役的各军有多少人马? 曹军 我们已经知道,参战的曹军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曹仁、吕常的襄樊守军,两城各有数千人,合计不到万人,估计8千左右;第二部分,于禁、庞德的援军,3万余人;第三部分,徐晃的第二批援军,兵力不详。我们主要分析这一部分的兵力: 徐晃的直属部队估计在5千人左右,而且多是新兵,另外派来的两名将军徐商、吕建名气不大,带兵不会很多,大约每人2500左右。由于这部分兵力太少,所以曹操命令必须等后续部队到达后才能行动。随后赶到殷署、朱盖的12营部队有多少人马呢?有一个记载,殷署此前得到曹操的指示,曾经选拔了5000韩遂、马超的投降军进行训练。故可以认为殷署军有5千人,而朱盖与其并列,兵力应当差不多。所以推断这12营部队有1万人。这样,就得出徐晃军总兵力2万左右的结论。 全部参加襄樊战役的曹军兵力为不到6万人,比关羽的3.5万多出不少。不过是分批投入。 关羽军 关羽的部队,在战役开始前估计为:关羽的进攻兵团3万人(曾经在与孙权争夺荆州时率3万人与鲁肃对抗,因此判断关羽的机动兵力为3万人);公安、江陵的留守部队各3~4千人,其它地区估计还有数千人(因不处于第一线,估计兵力不多),合计4.5万人弱。战役中期,关羽不仅需要围城还要阻援和押送俘虏,因此感到兵力不足,而孙权又示弱于关羽,使其从两城分别抽调部分兵力开往襄阳增援,人数史书没有记载,估计数千人以上。这样,关羽在襄阳一线的部队仍然保持在3万人左右(减去押运俘虏的人马),而公安和江陵仅有各2~3千人防守。 孙权军 孙权派来偷袭的部队大致包括三部分:陆逊军数千人,吕蒙军2万人(偷袭的主力),孙权随后还带来一些部队,数量不详,估计在1万以上,合计3.5万左右。 由于孙权军的兵力没有记载,以上数字是根据将领情况推测出来的。 3. 关羽此时进攻襄樊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吗? 首先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如何构想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于秦川,……”条件有三: a、 关键的是需待“天下有变”——此乃前提条件; b、 基本条件一是占据荆州,做好进军宛洛之准备; c、 基本条件二是占据益州,做好进军关中之准备; 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已经完成一个基本条件,另一个基本条件还差襄阳没有占领。因为诸葛亮在构想隆中对时,是以全据刘表的荆州地盘为第一个基本条件的。这时只有襄阳、樊城还在敌人手里。所以刘备下一步的行动确实应当是攻占襄樊,准备好两个基本条件。 但是关羽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是不合适的。 首先,刘备的主力虽然占领了汉中,但是在与曹军一年半的争夺中,已经打的筋疲力尽了。这时刘备急需一些时间来恢复元气,修养士兵; 其次,曹操已经主动从汉中撤退,其基本主力并没有遭到很大的损失(除夏侯渊军)。由于曹操在汉中投入的只是其部分军队(刘备基本是所有在四川的主力),还有许多军队并没有作战的疲劳和伤亡,可以很快投入荆州战区(徐晃军就是典型例子); 第三,关羽的后方并不稳固,还有许多隐患,需要有新的水平高的镇守大将来帮助他; 第四,与孙权的关系并没有搞好,应当在进一步缓和关系上做工作或有所准备。 所以关羽发动进攻的时机,或者在这之前——至少可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减轻汉中方面的压力;或者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由刘备统一调配、安排。 虽然刘备授予关羽假节钺,但是发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还是应得到其批准或由刘备在统筹规划。如果是敌人来进攻,关羽当然有权利进行反击或决定一些其他战术性的军事行动,但决没有权利决定这种战略性的问题。同样是假节钺的曹真,在进攻汉中时不仅请示了魏帝,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所以,我认为关羽的这次行动虽然是符合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可是实行的时间不对。 4. 在四川的刘备军主力为何不对关羽进行支援? 自公元216年7月关羽开始进攻襄阳和樊城,到12月最后败亡,前后一共有将近6个月的时间。而刘备的主力军在本年5月即已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接着刘备在7月称汉中王。如果从占领汉中算起,刘备的部队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增援襄樊的关羽,即使从刘备称王以后算起,也有近4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刘备不对关羽进行增援,也不派任何一位将领去帮助关羽呢? 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 正如在第一个问题中的分析那样,关羽的这次进攻是未经刘备批准的擅自行动,刘备对此比较生气,所以后来没有主动对关羽进行增援。刘备在汉中和成都,不会不知道关羽已经开始了进攻,襄樊距离汉中、成都虽然遥远,但是信使至多十天半月就可以到达。而且刘封、孟达所在的上庸郡距离襄阳并不远。因此是刘备根本就没有准备增援关羽军,也没有下令刘封等人进行增援。 第二, 而关羽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并没有要求刘备给他增派援军。在战役开始的阶段,关羽的进展确实非常顺利:不仅利用洪水全部消灭了曹操派来的精锐增援部队——于禁、庞德的7军(3万多人),还趁大水围攻襄阳、樊城的曹军。因为当时关羽的进攻部队也不过3万人,一下子消灭魏军3万多,包围近1万人,确实震动了朝野,连许昌以南的不少地方都跟着响应起来。 第三, 刘备、关羽均没有考虑到孙权——这个盟军朋友,会在后面偷袭,一下子就占领了关羽在荆州的所有主要据点:公安、江陵、夷陵等地,切断了通过长江与益州的联系,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关羽就已经陷入进退失据、全线崩溃的局面。这样一来,刘备在得到关羽身陷险境的消息后,已经来不及从成都发兵。 第四, 即使刘备后来想发兵增援,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关羽撤退方向的错误,导致增援部队很难到达关羽所在的地方:绕道上庸南下增援将会遭到襄阳一线魏军的攻击,沿长江东进则需要通过孙权军刚刚占领的夷陵、江陵等地。二是关羽失败的太快,主要据点一下子全部丢失,使关羽失去了利用坚固城池防御以待援军可能。 5. 孙权为什么要突然背弃与刘备的盟约偷袭关羽? 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是如此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达到了唇齿相依的地步。仅仅才过了十一年,两家就翻脸为仇,这真是验证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关系双方今后生存、发展的重大利益导致了这次偷袭行动。 双方在荆州地区有什么利益能使两家不惜以兵戎相间呢?分析如下: 第一, 荆州地区特殊而极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是这次行动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了解军事地理学就会明白,荆州地区在地理上对双方乃至三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孙权方面来说:荆州的归属关系到江东根据地的安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根据军事地理学和历史的经验,守江东则必须守荆州。荆州地处江东的上游,据有荆州就与江东共享长江天险,江东所依赖的天然屏障就不复存在了。而自荆州顺流而下,具有地利上的优势,是进攻江东最好的基地。历史上多次进攻江东的成功战例大部分是由荆州发起的。所以荆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是必须争夺的。 对刘备方面来说:荆州即是益州的东大门,又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占有荆益两州,两路夹击魏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失去荆州,虽然对益州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毕竟是使益州在东面直接与敌人相连了,而最关键的是。丢失了荆州,就只剩下自汉中一条进攻魏国的路线,基本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诸葛亮“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对曹操方面来说:荆州即是防守中原的南大门,又是进攻江东的重要基地。在防御阶段,只要能保有荆州,哪怕是一部分,就可以保障中原地区南面的安全。在进攻阶段,据有荆州,则能够较便利地顺流而下,消灭江东的敌人。因此,曹操方面在针对孙刘联军的整个漫长战线上,确立了三个战略要点:东线的合肥、南线的襄阳和西线的祁山。 但是,三家之中,荆州对孙权方面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的是生存的问题。这才是孙权为什么要偷袭关羽的最关键原因。 以上问题在饶有文先生的《布局天下》一书中论述的很详尽。 第二, 刘备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孙权感到了严重的威胁,是这次行动的次重要的原因。 在孙刘刚开始联合的时候,孙权对刘备是非常好的。不仅在刘备最危急的关头,冒着可能一起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挡住了曹操对刘备的穷追猛打,又在刘备发展困难的时候,将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刘备,使其能够逐步向西发展壮大,还将年轻的妹妹嫁给刘备。应该讲是很够意思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偷袭荆州,与刘备翻脸呢? 最主要的是,开始的时候,刘备力量弱小,对孙权不构成威胁,等到刘备占领了益州、应该说实力已经与孙权比较接近了。这个时候,孙权就感到来自荆州的威胁了,何况荆州的守将还是威名远扬而又对孙权不友好的关羽。所以当刘备刚占据益州,孙权就马上向刘备讨还荆州了。 在关羽进攻襄樊的时期,是蜀军力量最强大的一个阶段。刘备在四川有10.5万人,刘封在上庸有1万人,关羽在荆州有4.5万人,合计有16万的兵力呀。 在讨还荆州失败后,孙权是一直在等待机会来夺回荆州。而关羽的出击行动正好给了孙权这样的机会。孙权偷袭荆州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三, 孙权经过与魏国的连年作战,发现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保守江东的目的(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吴国基本上是独自与曹军作战)。而要想进入中原地区作战,自己的陆军还是与曹操的精锐陆军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孙权就采取了与曹操讲和的手段,以减少与曹操的冲突。同时也就降低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所以在吕蒙建议偷袭荆州时,孙权根本就没有犹豫,马上批准了这一计划。 6. 关羽的部队为何如此容易溃散和投降? 关羽在遭到孙权偷袭,丢失了基地以后,手中还有3万多的军队(包括部分水军后后来从江陵、公安抽调的援军)。为什么在向南撤退的时候,竟然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最后溃散到关羽仅剩十几名骑兵的境地呢? 而且关羽安排留守江陵、公安等重镇的将领均很快就投降了孙权,连让他回军增援的机会都没有。这恐怕需要从关羽的为人、带兵水平、部将的任用以及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了。 第一, 关羽的为人,史料记载是对上层人员(士大夫,也包括将领)比较傲慢和苛刻,而对士兵是很关心的。他经常训斥处罚部下将领,看不起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水平最高,结果,许多部将对其心怀不满,平常也不向关羽表达内心的情绪,在关键的危急时刻,恶果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 关羽本来对士兵很好,但是这些士兵大部分是荆州本地人(真正的精锐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等带去四川了),一听说后方被敌人占领,他们就只关心其家人是否安好。而孙权、吕蒙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对关羽士兵的家属都很好,并且利用信使之口将这些情况传给了这些士兵。结果士兵均无心作战,全都溃散逃跑回家了。 第三, 关羽的士兵作战能力一般,也没有为其拼死作战的信念,中级指挥官的水平也较差,根本控制不住部队。关羽的部队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打赢什么激烈的战斗,除了开始第一阶段利用大水用水军包围消灭了于禁的陆军(没有经过什么激战,因为于禁的3万多人差不多都投降了),第二阶段攻城没有什么进展,第三阶段还被增援的魏军击败。 第四, 士兵的训练水平也不高。士兵训练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在部队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在这种逆境中,如果部队还能够保持稳定和战斗力,就证明其训练水平高。而如果只是在打顺了的时候战斗力强,遇到挫折或危急情况就发生混乱和逃跑,则说明部队的训练水平一般。 希望对你有帮助
谁知道三国时期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的真实情况?(非三国演义)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3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一、魏国的参战兵力
在襄樊之战中,魏国投入的兵力有三部分:曹仁部(含庞德、吕常),于禁部,徐晃部。现在逐一分析其兵力。
1、于禁七军的兵力
于禁所领的七军,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因原曹仁兵力太少,故赶来援助,这部分兵力较为明确。
据《华阳国志》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可见,于禁的七军共三万人。
有人对此疑问,他们总觉得,七军被大水淹掉以后,仅关羽就俘虏了三万人,按说于禁原来的兵力超过三万吧?
其实不然。
第一,于禁军被水淹之前,在樊城外围与关羽有所战斗,战况并不激烈,且有庞德部支持,兵力没有损失,反而极可能将关羽军消灭了部分。史载庞德曾用箭射中了关羽的额部,看来,关羽在这些零星的战斗中是吃了亏的。
第二,水淹七军之时,汉水溢出河道,倾泄在樊城周围的战场。照道理,关羽是水陆联合作战,关羽步骑军必屯军在汉水不远,而于禁屯在较为远离汉水处。当水势到达于禁军营时,必然变缓。好比用“水龙头”往大池中注水,虽然“龙头”处水势汹涌,但池中水的水位却是缓慢升高的。因此缘故,于禁的三万兵都来得及逃生。他们对周围地形比较熟悉,水位上涨时,纷纷跑到周围的高地上避水了,只会有极少数兵意外死亡。
当然,粮食啊,辎重啊什么的,绝大多数都被水淹掉了。
第三,天亮时,关羽用水军来攻,因为于禁军都在高地上避水,没有抵抗能力,于禁下令投降了。只有极少数如庞德尚在顽抗。登高战死的,显然是属极少数。
如果将两个“极少数”(淹毙+登高战死)忽略不计,则于禁的援军正如《华阳国志》所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引号为本人所加)
2、曹仁部兵力
曹仁屯樊的兵力有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
据《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曹仁部在樊城才几千人,根据三国志的用语习惯,可能仅两三千人,最多不超过五千人。
属于曹仁部的兵力,另外尚有:襄阳城内吕常所率的兵力、及在樊城外与于禁部联合作战的庞德部兵力。这两部分兵力推测起来也不会多。
三部分兵力总和,以一万人计算比较合理。
有一种论点,为了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硬说曹仁原来的兵可能不止一万,这一万兵是被关羽打败之后剩下的。“关迷”们为了证明曹仁兵力宠大,搬出《武帝纪》中的“初,曹仁讨关羽”的记载,硬说曹仁原本打算进攻江陵,因此必然曾有一支宠大的军队。
这种论点是极其荒谬的。
第一、当时魏国并无进攻江陵的战略
曹仁部屯樊城的阶段,魏国在东线连年与东吴作战,后来又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兵力已经吃紧了,再加上魏国内部不断出现叛乱(仅《曹仁传》记载,就有苏伯、田银,侯音等部的叛乱。此外如魏讽、孙狼的叛乱也在此期间),短时期内不可能有进攻江陵的打算。须知,要进攻江陵,就要打算消灭整个关羽集团,这显然属于重大的军事行动,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是不能轻意发动的。
第二、《武帝纪》中的所谓“讨关羽”,并非指进攻江陵,仅有“抗击关羽”之意。
先看史料《三国志 武帝纪》:
(218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再对照一下《三国志 曹仁传》的记载: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对照《武帝纪》与《曹仁传》可知,所谓“曹仁讨关羽”,指的仅仅是曹仁镇守在荆州,抗击关羽的进攻(或骚扰)而已。
《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有多处是这样使用“讨”字。譬如,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国,魏国抗击诸葛亮的入侵,用的词汇就是“讨亮”。这里的“讨亮”,并不是指发动兵力进攻蜀国的诸葛亮军,不过就是抗击诸葛亮入侵而已。
另外两个例子,
《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这两处,都把曹仁在樊城抗击关羽,称为“讨关羽”。
第三、曹仁在樊城所屯的兵力,本来就很少。
前面引用《曹仁传》: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曹仁仅几千人的兵力,没打多少时间就“粮食欲尽”了,可见原本粮食就不多。因此,樊城之前不可能屯有宠大的军队。再说,樊城是个小城,也无法屯集太多的军队。
3、徐晃部的兵力
徐晃的军队,史料记载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这部分兵力大多临时征集的新兵(《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人数少,战力差,所以曹操明令“须兵马集至,乃俱前”(《徐晃传》)。
第二部分是曹操陆续派遣的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
这两部分兵力总和,以1.5~1.8万计算较为合理。
总和以上三部分兵力,襄樊战役中,魏国参战兵力为:
曹仁部(含庞德、吕常军)一万,于禁部三万,徐晃部不足两万,合计五六万兵力(其中被大水淹掉三万兵)。
二、蜀国的参战部队
关羽进攻襄樊的兵力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期进攻襄樊的兵力,第二部分是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又抽调的后续兵力。两部分兵力的数量,史无明载,分析如下。
1,首先估计一下荆州地区的总兵力
刘表时期荆州兵力为十万以上,关羽所督荆州少了北部,后来又失去了东部,但荆州北部的兵力如刘备部、刘琦部都归了刘备。东吴夺荆州东部时,215年,关羽一次就出动三万部队,荆州地区总兵力自然比这个要多出许多。
参考一下,刘备死时,蜀国兵不满五万,但七年以后,仅靠一个益州,兵力就暴长到13 万之多。荆州有良好的基础,刘备刘琦赤壁战前就有两万兵,后有刘表的“降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溃散,有数万兵源可以利用,且荆南四郡被战争破坏极少,可大量征兵,前后有近十年的时间,恢复到十万不成问题。
考虑到被刘备、诸葛亮先后带走了约四万,算下来,219年关羽在荆州有近六万人,是很合理的。
此外,215年刘备从蜀中来争荆州时,带了五万兵,是否全部带回去了,史无明载,或许留了部分兵给关羽了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219年荆州全境的兵力以6万计算,是个客观的估计。
2,关羽第一波进攻襄樊的兵力
这部分兵力,至少有三万多。依据是:
第一,魏国派了三万兵来援助防守。
用兵的规律,处于防守时,有以逸待劳、后勤便利等优势,其用兵数量一般少于来犯的进攻兵力。如果关羽兵势不大,就不必派三万兵来援助,须知当时魏国刚刚在汉中失利,兵力并不富裕啊。(当时的魏国并不知道来进攻的关羽,竟然还被后人封为“武圣人”啊,呵呵)
譬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浩大,魏军也只派了五万兵(根据诸葛亮所称,这个五万兵少于诸葛亮的兵力)。
第二,关羽远出主动进攻襄樊这类坚固设防的城市,且明知魏国会迅速增派步骑来援,如果没有三万以上的兵力,纯粹就是找打。
3,关羽第二波增援的兵力
由于东吴假装与关羽友好,使关羽丧失警惕。为了攻取樊城、襄阳,关羽不断地调拨荆州守军开往襄樊前线。
事见《三国志 吕蒙传》: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此处,“稍撤兵”,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逐渐撤兵”之意。
这部分兵力不会很少,估计应有一两万人。依据如下:
第一,荆州后方的兵力几乎被抽空,使傅、糜不战而降。
虽然傅、糜两人对关羽很不满,但也不会因此就要主动背叛刘备。何况,关羽进攻襄樊以后,还委二人以重任,可见,关羽与傅、糜二人的关系也并没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如果荆州的兵力充足可堪一战,他们是不会轻易投降的。三国时,有几千人守城,就很难迅速攻下,这种战例很多。因此,关羽撤兵以后,荆州全境兵力以一万为上限(但是呈分散配置)。
作个减法,荆州总兵力近六万(以6万计),第一波带走了三万多(以3.5万计),最后剩下的最多一万(以1万计),可见,第二波兵力有一两万人(以1.5万计)。
第二,《吴书》大记特记了吕蒙、陆逊是如何欺骗关羽的。
《三国志 吕蒙传》: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三国志 陆逊传》有大量篇幅记载此事: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此处略去几百字)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可见,吕蒙、陆逊对关羽的忽悠,效果很显著。使关羽把原本守卫老家的兵力的很大部分,都分批撤到襄樊前线去了。
这部分兵力,以“一两万人”计算,显然是恰当的。如果这部分兵力太少,《三国志》就没有必要大书特书东吴如何如何定巧计欺骗关羽了。
第三,关羽能同时包围襄阳和樊城两座城,还要分出水军控制汉水,没有充足的兵力(四万以上)是难以办到的。
关羽围城并不是全靠大水的帮助,水退之后关羽继续围城,直至被徐晃击败才撤樊城围。
第四,关羽的兵力,第一波3.5万、第一、二波总发兵以五万为下限。但考虑到关羽经作战损失、徐晃打击、东吴攻心之后,竟然全军溃散,因此估计关羽前后用于进攻襄樊的兵力不会多于五万。
总和关羽第一波第二波攻襄樊的兵力,蜀国参加襄樊战役的总兵力,约五万。
总结全文,襄樊之战魏、蜀两国参加兵力如下: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三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1948年襄樊战役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8年爆发的襄樊战役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1948年襄樊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襄樊战役背景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双方都召开了高级 军事 会议,研究战争形势和军事战略。国民党召开的是“军事检讨会”,***召开的是中央 政治 局会议。中共中央 决定 与国民党军展开生死大决战。2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电,同意刘、邓2月4日建议,组织两个有力支队继粟裕之后渡江南下牵制敌人一部分兵力,一支出川、湘、鄂,一支出湘、鄂、赣,二三两月作充分准备,三月底或四月初行动,并以陈再道率两个旅加强江汉军区,包括经营鄂西及汉水中游在内。2月7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伯承、邓小平, 指示 该野战军指挥所从大别山移至淮河、陇海、沙河、伏牛山之间,指挥刘、邓三个纵队,陈士榘、唐亮四个纵队,陈赓、谢富治一个半纵队,共八个半纵队,“在淮河、汉水、陇海、津浦之间集中,机动打中等的及大的歼灭战”。并强调指出,这样部署,可将敌主力吸引至淮河、汉水以北,利于粟裕部机动,利于大别山、江汉等地放手发展,还因为北面有巩固的后方可为依托利于打歼灭战。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率野战军前方指挥所从大别山区的新县北上,2月24日和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皖西北临泉县会合 。
1948年,刘、邓主力由大别山转至中原后,中共中央为了统一和加强各大区的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大区体制。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和地方机构,由新的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司令员。邓子恢为副政委,张际春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住,李达为参谋长。中原军区下辖豫鄂、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七个军区。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辖三纵、八纵和十纵)暂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华北解放区大批干部到中原,加强地方工作和新政权建设。经过这次调整,中原解放区的力量大大加强,统一了组织,集中了主力部队。中原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月13日,刘邓下达关于襄樊战役的部署。 命令 以陈赓指挥二纵、四纵为西兵团,第一步奔歼老河口、谷城之敌,其主力适时控制汉水西岸,伺机直趋襄阳。以王宏坤指挥桐柏军区主力、六纵为南兵团,第一步奔歼襄阳之敌,对汉水西岸须以适当兵力兜击可能逃走之敌,对汉水船须控制之。以上两兵团统归陈赓指挥,战役定于21日开始。
襄樊战役过程
奇袭老河口、谷城
1948年7月2日,六纵指战员自豫西唐河地区向老河口长途奔袭,当日抵达老河口时,守敌一六三旅四八七团已向谷城撤退,六纵即渡汉水跟踪尾追。陕南军区部队从湖北均县草店隐蔽东进,司令员刘金轩命令郧白团两个营到老河口以西汉江两岸堵击可能西逃之敌,命令三十四团攻击石花街。7月3日拂晓,陕南十二旅三十四团一营向谷城西过山口的守敌发起突然攻击,将一连敌人大部歼灭,占领了该阵地。谷城县城守敌闻知解放军到来惊慌失措,慌忙弃城向老君山逃跑。这时刘金轩司令员急令三十五团和郧白独立团一部,由张飞城渡河,迅速向老君山侧背后迂回,截断敌南逃之路。
3日14时,三十四团在六纵一部和三十五团的配合下,前后夹击,将敌一六三旅大部歼灭,俘敌副旅长阎官禄以下官兵1800余人。桐柏军区二十八旅则进至樊城以东张家集一带,牵制监视襄阳之敌。至此,襄樊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撇城攻山,“刀劈三关”
解放军以神速动作歼灭谷城和从老河口逃出的敌一六三旅主力后,按预定计划于1948年7月4日、5日夜晚,沿汉江两岸隐蔽地向襄阳靠拢。
襄阳地形险要,当地百姓称“铁打的襄阳”,易守难攻敌有重兵扼守,更增加了我攻坚难度。这时六纵队初出大别山区,无重炮支援攻城,部队兵力不足,全纵只有6个团(3个留大别山),敌我兵力对等,且携带的炸药、子弹亦很少,加之时间紧迫,有敌援兵来击之顾虑。在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襄阳攻城作战前线指挥,六纵王近山司令员,凭借自己以往的作战 经验 ,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纳部属的建议,以战将的胆略,高超的指挥艺术,破 历史 上攻襄阳,先攻山后攻城的陈规惯例,研究创造采取了刀劈三关,打开走廊通道,以少数兵力、火力扼制山上的敌人,主力逼近城垣,“猛虎掏心”,撇山直接攻城的新战法进行攻城。这一着,实在高明,做到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彻底粉碎了敌人凭借外围高地消耗我军,拖延时间固守待援的企图。其次我将攻城重点放在西面,即可避开设防坚固的城南高地,直接击中敌人的薄弱要害,同时也赢得了时间,变不利为有利。
我军于7月6日完成对敌合围,7日各部小部队及侦察分队与敌接触进行战斗侦察,进一步查明了敌情、地形。8日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与会者听取了参谋处长贺光华对情况的介绍,经充分讨论,王近山司令员当即决定了攻城的作战决心部署,上报刘邓首长批准。其部署是:“17旅担任主攻,刀劈三关打开攻城突破口”。首以一部兵力攻占 琵琶 山、真武山,集中主力于西门实施主要突击;以陕南十二旅和桐柏3分区部队佯攻城南高地,迷惑牵制敌人;以18旅一部兵力插入东关,钳击敌人,以16旅为预备队。为确保各部队很好地协同作战,纵队决定在突破阶段由17旅旅长李德生同志统一指挥,纵深战斗由第16旅旅长尤太忠同志统一指挥。
遵照作战计划,第17旅认为攻打琵琶山和真武山,开辟城西走廊通道,是实现整个攻城计划、击破襄阳防御链的首要环节。8日黄昏,17旅以50团2营首攻琵琶山。该山守敌为104旅15团1个加强连,是敌城西的一个重要防御支撑点,构成以地堡、碉堡为核心的环形防御阵地。因2营组织不够充分,攻击未奏效。12旅攻下黑虎垭山。9日,17旅继以49团3营攻击琵琶山,该营经充分准备后,在4门大炮火力掩护下,在团长苟在合同志亲自带领下,于18时30分对敌人发起勇猛进攻,经15分钟激战,即全歼守敌,全部占领阵地。团长苟在合同志在敌人的阵地上踏响了地雷,光荣牺牲。刀劈第一关获胜。
10日晚,17旅以49团2营攻击真武山。该山守敌为104旅15团3连及1个重机枪排,筑有近30个完备的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地堡。2营受领任务后,预先按照敌设防情况堆置沙盘进行反复研究,并选择相似地形反复进行实兵推演,从班到营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从干部到战士,对任务和战法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大大增强了全体指战员的必胜信心。19时20分该营在炮火掩护下对真武山守敌发起了进攻,采取小兵群机动灵活战术,用炸药包炸敌地堡。在20分钟内接连摧毁敌人18个地堡,战至20时许,全部占领阵地。刀劈第二关再胜。
同夜,17旅50团1营乘机攻克城西之张堂村,歼敌一个排。战斗中副团长杨毅同志英勇牺牲。我49团连劈二关,皆胜,为打通城西走廊立了首功。此后,李德生旅长和49团干部集中全力进行刀劈第三关即攻城打开突破口的准备。在此期间,陕南第十二旅和桐柏3分区部队经过英勇奋战,分别攻占了凤凰山和铁帽山,歼敌一部。汉水北岸兄弟部队亦歼敌一部。这些都有力地配合了打开走廊的战斗和攻城的准备。这一连串的胜利,给以敌沉重打击,康泽急令第164旅放弃樊城,撤入襄阳加强守备,企图固守襄阳。
根据战局的发展,刘邓首长及时发布命令对作战部署进行调整,令汉水北岸的桐柏军区第28旅南下东津湾,集中全力围攻襄阳,我军乘胜袭取东关。10日夜,我六纵以18旅在桐柏3分区部队攻打文壁峰为掩护,以秘密隐蔽的行动,绕过文壁峰,沿汉水西岸河堤北进,接应桐柏第28旅自东津湾西渡汉水建立东关攻城出发阵地。这一突然、大胆的行动,大大地震惊了敌人,康泽深感“处境危殆”,日以数电向白崇禧呼救,却不敢出城反扑。11日夜,陕南第12旅接替第18旅移至城西南尹家集地区为总预备队。同时,17旅经过两天土工作业,完成了两条交通沟,直抵西关。13日夜,第50、47团各一部经充分准备,沿交通沟攻占了西关铁佛寺和同济医院,歼敌409团2营,歼敌百余人,建立了总攻的主要攻城阵地,为攻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我47团乘胜攻克秋树下,开辟了西北角攻城的出发阵地。我50团攻占西关后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西门外横跨三道外壕的大石桥,作为总攻时接近西门的跳板。刀劈第三关,抵近襄阳城垣。
至此,襄阳城已直接暴露在我军攻击锋芒之下,耸峙于城南的大山,已完全丧失其屏障襄阳的作用,守山之敌的补给也陷入了困境,康泽也智穷力竭,无法摆脱覆灭的命运,遂急电蒋介石求救。蒋复电:“共军必无远射程炮和重武器,弃山守城,固守待援”。14日17时,城南高地之敌在其空军掩护下,撤入城内。这样,我军又不战而取得了羊祜山和虎头山。至此,襄阳外围作战遂告结束。
浴血攻城,围歼守敌
15日,解放军对襄阳城发动总攻。兵力部署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方法,把六纵队全部使用在突破口——西门上,陕南十二旅从东北角进攻,桐柏二十八旅从东南角涉水登城。15日20时20分,六纵以各种重武器轰击西门及两侧,共摧毁了西门前后及以北的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突击队则乘敌被震昏与烟雾弥漫之际,发起冲锋,顺利通过百米长的大石桥,突击到城墙下。在登城云梯被炸断的情况下,采用搭人梯的 办法 迅速登上城头,并连续打垮敌人的10余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
与此同时,从东北角攻城的陕南十二旅三十五团和从东南角攻城的桐柏二十八旅八十三团也在经过激烈战斗和付出重大牺牲之后,相继登上了城头。
入城后,3支部队按预定计划分路并进,勇猛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很快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使敌人互不相顾,陷于瘫痪。经通宵激战。16日上午,我军完全控制了襄阳城,各部会师后,包围了位于杨家祠堂的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杨家祠堂是个四进式院落,成正矩形,四周没有民房。祠堂四角筑有坚固的两层碉堡,中心筑有一个三层主碉堡。从司令官住所到主碉堡有坑道相通。15日夜我军突入城内,康泽就躲进坑道里,只有郭勋祺坐镇中心碉堡指挥。一夜电话不通,也不知情况如何。16日晨,司令部的人从碉堡顶上往四门看,只见城墙上竖着白旗,才知道襄阳城已被解放军控制,他们成了瓮中之鳖。下午攻击开始,我军使用工兵爆破、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打响,司令部内的军心完全崩溃了。大家推举代表去和康泽、郭勋祺谈判,要求放下武器,争取宽大。康泽在中心碉堡里戴着钢盔,不肯说话,其实是吓呆了。郭勋祺还要顽抗,指挥机枪手 射击 。没多久解放军就冲进院内,一颗手榴弹塞进碉堡的射击孔,轰隆一声巨响,碉堡底层的人非死即伤,有的哭喊着“缴枪不打呀!”郭勋祺被迫走出碉堡,随后,康泽也被我军活捉,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襄樊战役结果
战至16日全歼守军。给了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此役,共歼国民党军 2.1万人,俘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解放了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等城镇,为尔后开辟汉水南岸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襄樊战役于7月16日18时结束。整个战役历时14天,我军歼灭敌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一零四旅全部和一六三旅大部,俘获康泽、郭勋祺以下17000余人,毙伤敌3500人。收复襄阳、樊城、老河口、光化、谷城、南漳、宜城等七座城镇,缴获 化学 臼炮4门、野炮1门、迫击炮44门、六零炮10门、小炮43门、步枪4400余支、轻机枪305挺、重机枪53挺、 汽车 10辆、骡马123匹、法币307亿元和大量弹药、粮食、物资。我军牺牲719人,伤3000余人。我军 清理 战场后,即撤离襄阳,北渡汉水休整。
襄樊战役的历史影响
襄樊战役是我军自开辟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取得的一场最大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从襄樊战役胜利对当时解放战争的推进意义来讲,它为我军迫使敌军“汉水防线”全面崩溃,进一步突破敌军“长江防线”、“大巴山”防线,使我军开辟汉水中段新区,变汉水为内河作战,建立战略前进基地,东逼武汉,南渡长江,西进入川,以及遏止敌军北上,配合华东野战军豫东作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襄樊战役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是我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由于战役开展期间我军因时而变,采取了“撇山攻城”的超常规战法,大获全胜,朱德总司令誉称此次战役为“小的模范战役”。党中央在 祝贺 襄樊大捷的电文中指出:“这一汉水中游胜利,歼敌2.1万,解放城镇7座,……对于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
关羽发动樊城之战的时候,关羽为何留守三流武将驻守大本营?
关羽认为荆州万无一失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的名将之一,有着许多优秀的战绩,比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典故都是出自关羽,这让原本就心高气傲的关羽更叫骄傲;在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进入益州之后关羽则镇守荆州,有大量的时间训练军队,同时还加固了荆州城防,增加了烽火台可以相互告知情况,所以关羽认为荆州城池坚固,同时守城士卒精锐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攻占的,一旦有危险看见烽火狼烟自己可以回防,于是就只派遣了两个三流武将镇守荆州。
关羽骄傲自大
?关羽在刘备集团赢得汉中之战后也发动了襄樊之战,率领荆州军队将樊城团团围困,曹仁虽然率领曹魏军队奋力抵抗,但是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层度;而关羽又在樊城外围劫击曹魏集团的援军,击败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斩杀了名将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个时候就连曹操都想要通过迁都来避开关羽军队的锋芒,就在这个时候关羽的自信心到达了顶点,于是继续从荆州抽兵力,根本没有把东吴军队当做一个威胁。
关羽最终兵败战死
?虽然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威震华夏,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东吴集团也由吕蒙率领军队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方荆州,而关羽留下的三流守军糜芳和傅世仁在短时间内就开城投降,导致关羽军队军心涣散,同时曹魏集团徐晃也率领援军赶到,东吴吕蒙也派遣军队进攻关羽军队,最终关羽在曹魏集团和东吴集团的夹击之下遭受大败;于是选择败走麦城但是在逃亡路上被吕蒙伏击,最终被吕蒙斩杀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好了,今天关于“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表”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